景賢里

香港一間歷史悠久大屋,一座有中國文藝復興特色紅牆綠瓦建築物。

qrcode
對準你的電話鏡頭,帶行程出街吧!
(這是什麼?)

地址:灣仔司徒拔道45號。


特色

  • 早年無線劇集《京華春夢》及荷里活電影《生死戀》都曾在此取景。
  • 外觀為中式大宅,紅牆綠瓦,古色古香;但實為「中國文藝復興」或「中國新古典主義」風格,以西方建築設計手法處理中國傳統建築形式。

環繞這幢大屋的是一個極大的私人花園,栽種了不少植物及盆景擺設,亭台樓閣。

主樓


歇山頂
採用嶺南傳統的「三合院式」布局,正屋加上兩側翼,開口朝南。主樓正屋及兩翼的屋頂採用了歇山頂,為中國古代規模較大建築的屋頂特色。主樓後面的涼亭,屋頂採用中國古代重簷六角攢尖頂,歷史價值甚高。

攢尖頂

中國傳統的綠色琉璃瓦大屋頂在上,代表西方傳統的紅磚墻在下,本身就體現“中西結合,以中為主”的意念。

屋頂
正吻,仙人走獸的簡化又體現了當時仿古建築避免清代皇家建築繁雜裝飾 "重其勢而不重其形”的設計思想,是建築師承傳了中國近代探索民族形式與西方建築技術相結合的先驅及著名建築師呂彥直的設計思想和手法的體現。

此外,建築師對各座建築,甚至對各層建築的造型、用材和裝飾採取主次有別的設計手法。例如,主樓的主層和兩翼就有區別:主層建 3 層,屋頂採用屋檐歇山頂,兩翼采用單檐歇山頂,副階 ( 外廊 ) 采用重檐錄頂,等級逐步降低。

綠色琉璃: 屋頂鋪瓦全部用墨綠色( 冬瓜青 ) 琉璃瓦。所有正脊,垂脊上的獸飾都簡化為博古形,主屋頂層的正脊中央鼓形寶珠。檐口的瓦當滴水都采用牡丹圖案。圍墻漏窗采用綠色竹節筒,副樓二層欄桿漏空采用正方形琉璃花格。

屋頂簡化的仙人走獸

室內灰塑彩繪 
在的墻檐 ( 與天花接壤的墻頂部分 ) 、橫梁、柱頂、井格式梁和天花都用灰塑裝飾成中國宮殿式的額枋

雀替和藻井,并在其上塗金漆和深褐色漆灰塑雖被鏟掉 , 但圖案依稀可辨,多數為蝙蝠狀的祥云和象征水的變紋、水浪紋。

大金點和菊花等簡化了的旋子彩畫。

在主屋首層大廳的壁柱,塑有變紋腰線。

拼花木地板: 木地板在西式建筑很流行,多用長條形木拼接,也有用短木拼圖案,后者藝術性較高。本大宅主樓一、二層兩翼的聽房都鋪短木地板,有正方形 ( 也稱“席紋” ) 、人字形圖案、風車形圖案三種,周過另有圍過另。這種柚木地板打腊后,非常漂亮,令人不忍心用硬鞋底踩踏。

大宅常用圖案有:“壽”字、“福”字、“万”字、“回”字、牡丹、祥云、水浪、方形、六角形。

壽字出現在照壁前后正中的假圓窗上和主樓大門的外開鐵門上。

福字的傳統表征物是篇幅,本大宅取張翼飛翔之形,用祥云之像,大量用在天花之上。

萬字多用在彩色馬賽克地面的拼花。

回執用在花崗石墻裙的腰線和主樓首層窗簾盒的木雕上。

牡丹圖案多用在屋頂檐口的琉璃瓦當、滴水構件和主樓二層窗簾盒的木雕以及家具的裝飾圖案。

景賢里歷史

1937
建成,原名「禧廬」
業主是一代華人鉅富李寶椿女兒李寶麟同佢女婿岑日初。
香港島山頂一帶以前一直都只係歐美人士才可住。而李寶麟及顏氏大宅的顏成坤是早期批准在灣仔半山居住嘅華人。

1977
「話梅大王」邱子文用兩千四百萬港元買咗呢間大宅,改名做「景賢里」。

2004
2月,邱子文病逝。由於香港地價貴,呢幅地皮估價做到成5億。同年6月,佢嗰仔邱木城諗住將景賢里拍賣,長春社於是發起「一人一元」運動,希望儲夠錢買咗景賢里返嚟做保育,結果業主取消拍賣。

2007
邱木成想同政府傾,但見唔到面,就係同年夏天將景賢里賣俾中國大陸嘅個有錢佬。
9月,業主突然開始拆瓦頂。建築物部分瓦頂一係整爛咗、一係搬走咗,重有啲瓦礫、碎石、打爛咗嘅寶鼎一地都係,引起輿論嘩然。一路到2007年9月13號,政府嘅人重入唔到去,不過根據佢哋係建築物外圍嘅觀察,政府嘅人評定景賢里重未出現結構性損毀。喺環保團體長春社同輿論嘅壓力影響,香港特區政府即時將佢列為暫定古蹟。9月14號,古物古蹟辦事處嘅人入去景賢里評估後,初步認為景賢里有重要歷史價值,可以成為古蹟。發展局於是就開始法定程序,即時宣布景賢里係暫定古蹟,之後喺9月15號罕有咁用號外形式緊急刊憲生效。

將來
發展局將把項目納入本年中開展的第三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2011 年4月開放10天予公眾參觀。至於倘機構計劃將項目活化成酒店,文物保育專員蔡亮表示,機構須向城規會提出規劃申請。

廣州大學教援湯國華表示,回復景賢里超過八成面貌,形容是超額完成。他說,採用新舊有別的修補方式,因為景賢里內部分建築部件,包括樓梯欄杆及窗鎖,被破壞後只留下一件原物,窗門的彩色玻璃,亦只能用遺下的碎片複製;而最完整的部分是廁所,幾乎整個可以保留,參觀市民到時可以留意新舊部件的差別。由於建築的原材料未必能夠在本來的生產地找到,修復工程用地物料須在其他地方 尋找。以屋面的琉璃瓦片為例,由於後期製作的瓦片顏色與三十年代時已有所不同,最終須在佛山燒製數萬塊瓦片。

華富冰室

瀑布灣

瀑布灣是香港的一個海灣,位於香港島南區西南部,毗鄰華富邨。這個海灣曾以瀑布而著名,後因興建薄扶林水塘工程而不復存在。

瀑布灣早於香港開埠之前經已廣為人知。清朝嘉慶初年,《新安縣志》重新修纂,選出了「新安八景」,其中「鼇洋飛瀑」所指的就正是瀑布灣的瀑布。另一方面,當時來往廣州經商的歐洲船隻,經過該處時大多都會取用食水。

香港開埠後,為了解決食水問題,香港政府決定截取瀑布灣的源頭,興建薄扶林水塘,並於1863年完成。自此之後,瀑布灣的瀑布便失去了昔日壯觀的情景。而於香港保衛戰之前,英軍亦於該處修築防禦工事,但最後並沒有使用的機會。

1970年代鄰近的華富邨入伙後,不少兒童都喜愛到瀑布灣的淺灘玩耍,但其後發生了有小童溺斃的意外。為免再有意外發生,當局封閉了通往淺灘的道路,但近年仍有人在該處溺斃。另一方面,因為這些意外,亦產生了「鬧鬼」的傳聞。
另外,瀑布灣北部亦曾經是高爾夫球場,但因開築通往數碼港的道路而需要關閉。

鴨脷洲船廠

新地提交城規會的文件指出,上址大部分船廠已沒有運作,不少地方改為鋸木廠、修車廠及食堂等,故建議重整有意繼續經營的船廠,並將地盤的其餘部分發展為公園,改善鴨脷洲區內公眾休憩用地嚴重不足及船廠運作帶來的噪音問題,新建的船廠建築將引入減低噪音措施。

就現場情況,上址海濱的一排船廠多間已掛上結束經營的橫額。南區造船業商會主席蔡雄表示,南灣樓盤前面的海濱原有三十多間船廠,是二十多年前因應鴨脷洲海堤發展搬往該處。他表示,業界與發展商談判後,部分船廠東主年紀老邁願意接受賠償,餘下十多間決定留下續經營。

對於發展商有意將現時船廠用地美化為公園,南區區議員柴文瀚表示,鴨脷洲區內亦有意興建連貫的環海公園,並擴展至船廠位置。目前船廠是以短期租約形式出租,若日後改為休憩及船廠地帶,即可作永久船廠用途,他們關注會否因而阻礙區內一直爭取興建環海公園的發展,他們亦關注日後公園會否淪為旁邊的私人屋苑的私家公園,還是保留作公眾公園用途。

聖神修院

聖神修院(Holy Spirit Seminary)響香港黃竹坑惠福道6號,原址係響1931年創辦嘅華南總修院(South China Regional Seminary / Regional Seminary of South China)。華南總修院響香港日治時期曾一度停辦,復辦後又因中國政權變更,華南地區冇修士嚟而停辦。天主教傳信部於1964年將為華南總修院移交畀香港教區管理。同年原址響薄扶林太古樓一塊由巴黎外方傳教會所捐獻嘅土地嘅聖神修院(響1957年成立)搬到華南總修院原址發展,以培訓香港天主教神職人員做宗旨。

聖神修院而家除咗係香港訓練天主教神職人員同畀教友進修嘅重要地方外,亦都為教友提供圖書館、靜舍租用等服務同埋開放教區文物館畀已預約人士。亦有每月一次,名為「聆風樂禱」嘅讀經同畀一般人士參加嘅祈禱活動。

鴨脷洲大街

鴨脷洲大街(Main Street, Ap Lei Chau),當地簡稱大街,是香港一條大街,位於香港島鴨脷洲上東北部。

鴨脷洲大街為島上最早的道路,亦為鴨脷洲最早有人定居的地方,早在明朝粵大記中已有記載有居民定居的記錄,初期街上主要為漁村。及後在19世紀未期,香港仔黃埔船塢落成後,令到該區面向香港仔一帶的海邊,發展成船廠群,直至1985年鴨脷洲北岸,大規模填海計劃進行,令到有不少船廠被迫遷移,到鴨脷洲海旁道及黃竹坑深灣及布廠街一帶。大街西端連接利枝道,東端則連接山明街及連接深灣軒的新填海地。早期的主要道路為倫敦里(即是由現時街上的惠康超級市場和百佳超級市場之間的小巷,伸延至現在悅海華庭一帶的填海地,連接倫敦碼頭。不過自從悅海華庭落成後, 大段倫敦里被吞食, 從此以後變成一條只有20多米長的後巷)和鴨脷洲大街,到1920年代的山明街,水秀街(現鴨脷洲公園一帶),好景街(現在鴨脷洲公園和洪聖街休憇公園附近),洪聖街,平瀾街,新市街(現鴨脷洲公園)及惠風街。

鴨脷洲洪聖廟

鴨脷洲洪聖廟是香港一所洪聖廟,位於香港島南部的鴨脷洲洪聖街9號,鄰近鴨脷洲市政大廈及鴨脷洲海濱長廊,現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鴨脷洲洪聖廟於清朝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由當地漁民集資建成,為南區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廟宇先後有多次重修。

鴨脷洲洪聖廟屬於兩進三間式設計,而前殿與正殿之間的天井,被加建了亭蓋。

鴨脷洲水月宮

鴨脷洲水月宮是香港一座觀音廟,位於香港島南部的鴨脷洲,鴨脷洲大街181號,現由華人廟宇委員會負責管理,並已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鴨脷洲水月宮於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由當地居民所建。廟內懸掛的牌匾則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所題。自1930年起,該廟交由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但鴨脷洲街坊福利會仍一直贊助部份節慶活動。該廟曾在1995年作大型重修。

鴨脷洲水月宮為兩進一間式設計,中央部份設有一個天井,天井建有亭蓋。

大聖佛祖廟

所奉神靈:大聖佛祖 功德法事:有提供 其他活動及服務:有設置香油箱

香港仔漁類批發市場

山窿謝記魚蛋

擁有七十年歷史的老字號魚蛋粉店鋪,其知名度冠稱全港。香港的魚蛋粉店鋪比比皆是,競爭非常激烈,唯獨謝記魚蛋獨領風騷,由昔日的山窿發展至現今擁有自己的店鋪。七十年來屹立不倒,而且生意越做越暢旺。究竟謝記的成功之道是甚麼呢?

探訪親切的老闆娘後,從她身上學會了「真誠」。他們絕對是有良心的商人,魚一定要生猛新鮮才能做出彈牙美味的魚蛋魚片。他們的食物絕不含化學物質,大家都可以放心食用。魚扎是謝記的鎮店之寶,他們只會在找到珍貴的生猛鮮魚才製造,所以供應期有限。

比起其他只顧賺錢的店鋪,謝記更重視他們老字號的金漆招牌。這份堅持便是他們的成功之道。

香港仔天后廟

石排灣天后廟又稱為香港仔天后廟,是香港的一座天后廟,位於香港島南區的香港仔,香港仔大道與香港仔水塘道交界,現已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石排灣天后廟建於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其時香港島已成為英國殖民地。而建廟之地當時為海邊,對出的海灣即為石排灣,及後香港仔進行填海,使該廟現在已深入內陸。而該廟曾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及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重修。華人廟宇委員會於1999年將天后廟拆卸,以原廟未損壞的廟脊及石柱重建。

石排灣天后廟採用了二進三間硬山式建築設計,為具有無露天天井的毗連四合院建築。該廟分為前殿、正殿兩部份,正殿兩旁則有偏殿,左邊偏殿是辦事處而右邊偏殿則是天后寢室,室內總面積306平方呎。廟內有金柱三對,用以承接屋頂的重量,正殿樓高6米,供奉天后娘娘;偏殿則供奉譚公、觀音及黃大仙。

1961年英國雅麗珊郡主(Princess Alexandra, The Honourable Lady Ogilvy)訪問香港時,曾到石排灣天后廟參觀。

珍寶王國

珍寶王國是香港一座歷史悠久、停泊在香港島南區香港仔深灣的兩艘著名的海上畫舫,由珍寶海鮮舫及太白海鮮舫組成(昔日還包括海角皇宮),是香港南區的著名地標。很多人一般以「珍寶海鮮舫」之名概括整個珍寶王國。現時珍寶王國由香港上市公司新濠國際發展有限公司負責管理,周星馳的電影作品《食神》就在此地拍攝。

珍寶王國中以太白海鮮舫歷史最悠久,建於1950年。太白海鮮舫的設立,是因應當時在香港仔避風塘的「歌堂躉」熱潮。「歌堂躉」就是今日「海鮮舫」的前身,從1920年代起出現,原為水上人開設的酒樓,只接預約酒席,後來受到經營南北行的商賈的歡迎,使海鮮舫這門生意得以發揚光大。1950年代全盛時期,一度有十多艘海鮮舫停泊在香港仔避風塘,當中就是太白海鮮舫規模最大,由原於中環威靈頓街經營大景象酒樓(鏞記現址)的商人袁容投資,後被商人王老吉收購。

太白海鮮舫於開業時原本只是一艘木製的登陸艇,於1952年建造了一艘長105呎的畫舫,到1960年再製造一艘長達150呎的新畫舫,能容納800多人。當時太白海鮮舫更贈送象牙筷子給客人,藉此吸引遊客

到了1960年代末,擁有太白海鮮舫的王老吉有意發展一艘規模更大的海鮮舫,便集資籌建珍寶海鮮舫,但不幸在1971年10月30日,即開業一個月前,珍寶海鮮舫因發生四級大火而整艘焚毀,並導致工人34死10傷。由於王老吉無力重新投資,結果由何鴻燊和鄭裕彤合資買下珍寶海鮮舫的業權。

珍寶海鮮舫於1976年10月正式落成,使用4年時間建設,耗資超過港幣3000萬。珍寶海鮮舫仿照中國宮廷設計,單是中國傳統手工藝飾物及壁畫已花費了600萬港元,皇帝龍椅更須時2年才完工。同年,另一艘海鮮舫海角皇宮落成,使香港仔的海鮮舫進入三國鼎立的情況。海角皇宮可容納1,500人,成為珍寶海鮮舫的有力對手。直到1980年,珍寶海鮮舫成功收購海角皇宮和太白海鮮舫,結束了互相競爭的局面。1991年,海角皇宮以珍寶皇宮之名重新投入服務,後於1997年金融風暴後售往外地。2003年下旬,珍寶海鮮舫和太白海鮮舫花費數千萬港元重新裝修,銳意改變古舊形象,並合稱為珍寶王國。

珍寶海鮮舫長76米、闊22米、高28米(樓高三層),排水量達3,300噸,面積達45,000平方呎,可容納超過2,300名賓客,因此有「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食府」之稱。

珍寶海鮮舫是香港的著名景點,由於它位於海中,以傳統中國皇宮特色裝修,所以成為外國遊客必到之地。不少旅遊書籍都推介遊客到這個景點,品嚐海鮮,至今累積遊客人次超過3000萬。珍寶海鮮舫的巨型海鮮池養了60多種海產,並設有香港最大的紫外線海水消毒系統。除了海鮮,珍寶海鮮舫也提供如點心等粵菜及中國菜。其廚房設於一艘獨立的躉船上,以架空式跳板橋連接海鮮舫各層。1996年,珍寶海鮮舫耗資1,800萬港元建造污水處理船停泊於廚房船旁邊,為東南亞最大的一艘污水處理船。

珍寶海鮮舫吸引了不少中外名人親臨光顧,當中包括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國際巨星尊榮、尤伯連納、威廉·荷頓、湯告魯斯等。而很多著名電影都在珍寶海鮮舫取景,例如荷里活電影《生死戀》、李小龍主演的《龍爭虎鬥》、日本怪獸電影《哥斯拉完結篇之世紀必殺陣》(1995年電影)電影《無間道2》(2003年電影)和周星馳主演的《食神》等。

香港仔避風塘街渡

街渡是香港的一種小型渡輪,惟載客量較少,主要提供短程的水上客運服務,往返大嶼山、坪洲、長洲、南丫島及其他離島等交通不便的地區,輔助一般渡輪服務。

街渡由香港政府運輸署發牌及監管,現時香港總共有78條固定的街渡航線。

街渡一般使用載客量較低的摩托船隻。而在香港仔避風塘,提供連接香港仔及鴨脷洲的街渡服務是使用傳統舢舨,吸引不少外地遊客一試。

鴨脷洲是香港島的香港仔對出的一個島嶼,屬於香港十八區之中的南區。鴨脷洲與香港仔之間的海面被劃為香港仔避風塘。
鴨脷洲面積1.30平方公里,在2007年時約住了86,782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6,755人。據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鴨脷洲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島嶼。

「鴨脷洲」的「脷」字,在粵語中是舌頭的意思,因其形狀狹長像鴨舌而得名。在粵語,「舌」的讀音近似「蝕」,因為忌諱,所以改稱為「利」,後來為了書寫便創造了「脷」字。而鴨脷洲的形狀也有點像縮小了的香港島:東南部及中部是山丘,稱為玉桂山。整個島嶼主要是以住宅為主,集中在島嶼西部及北部;西南面則有一個規模很小的利南道工業區和香港駕駛學院。

香港仔避風塘艇仔粉

一碗充滿著香港仔避風塘懷舊風味的特色美食《艇仔粉》
唔知各位朋友有冇品嚐過呢?

您可能會問,點解香港仔避風塘的艇仔粉咁出名咁受愛戴,是什麼原因?

原因是它除了有著懷舊風味之外,其主要原因是它的湯底,因為艇仔粉的湯底是用大地魚餚製 (即是漁民稱之為地溥魚),用大地魚來煲成的湯底,鮮甜而不太膩,除用大地魚之外,有些都會用煎熟的大眼雞魚或梳羅魚來煲湯底,味道亦都好鮮甜。

加上叉燒、燒鴨、燒雞翼、燒紅腸、炸魚片等等配料,就變成一碗充滿著避風塘風味的艇仔粉,除咗大多數人喜愛的叉燒河之外仲有糯米飯添,而我就最喜歡食叉燒燒鴨河,食之前再加些少胡椒粉,簡直冇得頂呀!

如果您都想品嚐一吓咁有避風塘風味的艇仔粉,可以在傍晚時分去香港仔碼頭碰吓運氣,即香港仔數碼天地商場外,行人天橋行出去香港仔海濱公園,公廁對出個小碼頭,晚上七點零鐘有隻艇仔泊係碼頭度。

不過今時今日食艇仔粉真係好講緣份!因為佢未必每晚都會開檔,就算咁啱俾你遇見佢係碼頭開檔,都要排隊先可以有得食。

就正如一個人所講:放工專誠去食,冇開!咁啱黃昏釣完魚去食,又冇開!當食飽飯路經過碼頭,佢就有開!所以話今時今日想去食碗艇仔粉就睇吓您同佢有冇緣囉!

(轉載自香港仔艇仔粉Facebook Group)

蒲窩 (舊香港仔警署)

蒲窩會址位於香港仔石排灣,原本是舊香港仔警署的大樓,於1891年落成,樓高兩層,用紅磚蓋建而成,面積超過10,000平方呎,分別為主樓、低座及附翼大廈3座大樓。直至1969年新香港仔警署建成後,一度改作水警訓練學校,又再先後成為毒品調查科及財富調查組的辦公室,直至1989年開始被空置。

方維德在1992年成立蒲窩後經費有限,初時並無固定會址,以貨櫃箱作會址,1993年經前港督彭定康夫人林穎彤女士的協助,獲准以象徵式收費使用這舊警署作會址,於1995年經過全面維修後,由蒲窩青少年中心接收為會址,4月29日由林穎彤女士主持揭幕,而這幢建築物己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因白蟻蛀蝕蒲窩一度成為危樓需要關閉,2002年獲香港賽馬會捐款作修葺工程後才可繼續營運。

蒲窩青少年中心(The Warehouse Teenage Club Ltd.,簡稱蒲窩)是香港一個以青少年為服務對象的民間組織,於1992年由當時任教於香港大學解剖學的方維德教授(Professor Frank White)倡導成立,是一個專為香港13-25歲青少年,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讓他們自我創作、多元發展的非牟利慈善團體,以免青少年沉迷酒精和濫用藥物。

深水埗:集體回憶散步



雖說香港是文化沙漠,但是藝術像雨後春筍段不斷有新鮮事。當然,你和我又留意到幾多?

深水埗是一個香港比較得意的地方。說這裏充滿地道文化,自然第一想像必定是專賣電器的鴨寮 街。不過原來發覺有幾個轉變,你又知唔知?

首先,是黃金商場的旁邊多了很多雲南米線食店,而且有幾間都相當地道,想要大路的可以去「譚仔」,辣度及湯油度十足的可以去後近來大熱的「傷心酸辣粉」,標榜健康的紅薯粉,還有不下五間的專門店....等等先....點解會說文化沙漠後突然講飲講食?不好意思,因為我太愛吃了,哈哈。

當然剛才說的不是重點。在美荷樓後面的石峽尾工業區,有一座類似工廠大廈的建築,那才是我本身想介紹的地方,是賽馬會贊助興建的 JCCAC創意藝術中心。雖然行完後,如果認為是「這裏的文化沙漠中的綠州」的朋友一定大失所望,不過,如果你以攝影和閒遊的角度,舊區總是有不盡的寶藏讓你發掘。

第一站:深水埗舊樓區
第二站:美荷樓
第三站:JCCAC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深水埗集體回憶散步


延伸閱讀:

. 《香港誌》深水埗老舖專題
. 變身令人感動的博物館?美荷樓前世來生